學院堅持校企合作,不斷整合與拓展行業資源、企業資源,建立了“校企合作專業共建委員會”和“校企合作實訓教學指導委員會”,與新疆中際華鐵人力資源管理有限公司、易浩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新疆聯合勵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凱藝源裝飾有限公司等疆內多家企業單位建立了新型的校企合作關系,采用“送教進廠”、“引廠進?!钡暮献鞣绞?,共同建設校內外實習基地,不但能滿足學生實習實訓技能培養需要,而且能夠使學生最先熟悉最新的產品生產過程。
學院與大型企業合作,結成職教同盟,利用企業技術、專家資源、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開發特色專業、課程,為企業定向培養專業人才,實現高薪就業。在以往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成功范例和典型的基礎上拓展到“校企融合”即“學校即企業,企業即學校教室即車間,車間即教室,導師即教師,教師即導師,學生即員工,員工即學生”的人才培養模式。
探索和實踐,學院職業教育實現了專業、職業、行業相結合,以“興趣、專注、提升”為核心,以案例教學、項目實訓驅動教學為途徑,以“數字化”管理為手段,形成了融合職業技能教育、職業素質教育、專業知識教育于一體的高效職業教育模式,有效保障了畢業生高薪就業。
“校企融合”是學院教育發展基石,學院本著“市場化”、“專業化”、“模塊化”的職業教育理念, 在現有的專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體系基礎上,依托新疆強大的企業資源,引入真實的企業項目,通過自主運營、外包運營或項目孵化等形式,搭建一個真實職業環境下的師生教學相長的“教學工場”, 從而實現學校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學校教育資源與企業經營資源、學校教育管理與企業經營管理的三維融合, 全面推行“學校即企業,教室即車間,教師即導師,學生即員工”的人才培養模式。 使學生的職業技能與企業崗位需求之間真正實現無縫鏈接。
校企合作:
學院堅持校企合作,不斷整合與拓展行業資源、企業資源,建立了“校企合作專業共建委員會”和“校企合作實訓教學指導委員會”,與烏魯木齊幾十企業、單位建立了新型的校企合作關系,采用“送教進廠”、“引廠進?!钡暮献鞣绞?,共同建設校內外實習基地,不但能滿足學生實習實訓技能培養需要,而且能夠使學生最先熟悉最新的產品生產過程。
(一)校企融合模式
學院與大型企業合作,結成職教同盟,利用企業技術、專家資源、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開發特色專業、課程,為企業定向培養專業人才,實現高薪就業。在以往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成功范例和典型的基礎上拓展到“校企融合”即“學校即企業,企業即學校教室即車間,車間即教室,導師即教師,教師即導師,學生即員工,員工即學生”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方案如下:
1、專業、職業、行業相結合
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學院職業教育實現了專業、職業、行業相結合,以“興趣、專注、提升”為核心,以案例教學、項目實訓驅動教學為途徑,以“數字化”管理為手段,形成了融合職業技能教育、職業素質教育、專業知識教育于一體的高效職業教育模式,有效保障了畢業生高薪就業。
2、引企入?!虒W工場
“校企融合”是學院教育發展基石,學院本著“市場化”、“專業化”、“模塊化”的職業教育理念, 在現有的專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體系基礎上,依托新疆強大的企業資源,引入真實的企業項目,通過自主運營、外包運營或項目孵化等形式,搭建一個真實職業環境下的師生教學相長的“教學工場”, 從而實現學校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學校教育資源與企業經營資源、學校教育管理與企業經營管理的三維融合, 全面推行“學校即企業,教室即車間,教師即導師,學生即員工”的人才培養模式。 使學生的職業技能與企業崗位需求之間真正實現無縫鏈接。
3、學院辦企業
各專業將根據市場需求設立獨立工作室及相關公司,運行規范化企業模式,通過項目開發和技術沙龍,錘煉專業技能,全面提升職業素養。學生在這里完成“角色變動”,實現從“準職業人”到“技術骨干”的轉變,讓學生帶著工作經驗走向工作崗位。在注重對學生知識、技能培養的同時,還關注學生態度的養成及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加強人文素養教育,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形成結構最為穩固的正三角形,使學生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扎實的工作經驗、良好的品格意志和職業操守。
辦學模式:
(一)創新辦學模式,締結合作同盟
獨特的辦學模式和專業教學模式,是一個專業成熟的重要標志。創新辦學模式,締結四大職教戰略合作同盟:“首地合作”助學模式,與政府結成職業教育同盟;“校企融合”辦學模式,與企業結成職業教育同盟;“校校合作”辦學模式,與院校結成職業教育同盟;“校業合作”助學模式,與行業結成職業教育同盟。這是全方位的職教戰略合作,已經覆蓋了社會的主要方面。
1、創新“首地合作”辦學模式,與地方政府結成職業教育同盟
以創建首府和地方職教合作即“首地合作”助學模式為切入點,打造“首地合作”助學模式,與地方政府結成職業教育同盟。學院根據國家民政部關于開展服務民生活動和自治區繼續推進“民生建設年”的總體部署要求,為了貫徹落實自治區民政廳開展的“服務民生,我能行”主題活動,學院全力以赴開展新一輪為期三年的“服務民生,我能行”,“圓夢新疆,我行動”的“科技、教育、就業服務全疆行”活動。學院與地方政府簽署一攬子職業教育合作協議:包括開展就業服務項目,高、中等學歷職業教育服務項目,實用技術、技能培訓,生產性服務業項目,積極開展科技成果推廣與轉化服務活動,努力開展招商引資支持等服務?;顒右哉鲗?,政策引導,職能部門推進的方式展開。
2、創新“校企融合”辦學模式,與企業結成職業教育同盟
學院與大型企業合作,結成職教同盟,利用企業技術、專家資源、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開發特色專業、課程,為企業定向培養專業人才,實現高薪就業。在以往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成功范例和典型的基礎上拓展到“校企融合”, 即“學校即企業,企業即學校教室即車間,車間即教室,導師即教師,教師即導師,學生即員工,員工即學生”的人才培養模式。
3、創新“校校合作”辦學模式,與院校結成職業教育同盟
學院與地方所屬職業院校合作,結成職教同盟。開展“校校合作、分段培養”、畢業實習、畢業生就業等三種合作方式進行職教服務?!靶P:献?、分段培養”由合作雙方共同完成專業共建、招生、教學、實習、就業全程的組織實施和學生的日常管理;即學生第一學年的教學和管理工作由當地院校負責組織實施;學生第二學年、第三年的教學、實習、就業工作,由學院負責組織實施。實施“學歷教育+技能教育”,注重學生能力培養,規劃學生職業生涯,培養學生敬業精神,鍛煉學生自立能力,為學生打造求學、就業、創新發展的平臺。
4、創新“校業合作”辦學模式。與行業結成職業教育同盟
選擇與相關行業協會合作,結成行業職教同盟,利用行業協會的各種資源,引入行業資格證書,加強在職成人教育培訓工作,促進學習型行業形成。
(二)“外聯下延”: 搭建平臺、整合資源、創新模式、優化服務
由梁軍疆同志牽頭籌建的新疆科技教育集團(籌)是集學前教育、基礎教育、中等、高等職業教育、社會化職業培訓、就業安置等于一體,同時涵蓋普通教育、社區教育、就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進行全方位的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整合與共享,以打造創新型、專業化、高品質的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全方位教育服務的教育集團。
教育集團(籌)的宗旨:搭建平臺、整合資源、創新模式、優化服務。集團是集學前教育、基礎教育、中等高等職業教育、社會化職業培訓、就業安置等于一體,同時涵蓋學前教育、基礎教育、普通教育、社區教育、就業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進行全方位的教育資源整合與共享,以打造創新型、專業化、高品質的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教育服務為使命的教育機構。
1、外聯:教育集團為促進新疆教育資源與內地以及世界教育資源的交流與合作,實現新疆教育與內地先進教育理念的信息互通、教育成果交流、共享,促進新疆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優質教育資源更好服務于新疆經濟發展,造福于新疆各族人民。加大新疆民辦教育與內地以及國外先進民辦教育機構的交流,開展教育資源的儲備與共享、信息技術的開發與合作、先進理念的傳播與推廣、復合人才的培養與供給。有望達到教育興區,以科技教育的產業化發展提升新疆經濟發展的速度,更好的為新疆的經濟建設服務。
2、下延:教育集團借助位居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市的各種優勢向下延伸,通過與地方學校合作開展職教助學,為提升當地職業教育水平和就業安置能力提供支持服務。
(三)教學能力提升工程
1、課程平臺建設工程
以課程改革為切入點,搭建適應學習者學習需要的模塊化、多層次、多通道的立體化課程平臺。課程平臺提供技工、中專、職業技能類等多層次的學歷教育課程和崗位培訓、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等多種類型的非學歷教育課程(項目),供學習者選擇,實現不同學習層次間有機銜接和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溝通,不斷滿足學習者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潛在的學習需要。
通過課程平臺建設,構建主動適應學生發展需要,多學科并舉、專業教育與證書教育互補,結構優化、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和證書體系。打造具有職業技能類教育特點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建設一批優質、適用的多種媒體教學資源和精品課程。制定課程建設規范,完善課程建設規程與流程,強化課程評價標準。堅持名師名課原則,充分利用傳媒大學優質教育資源,建設精品課程,同時按照學科專業、課程特點、辦學類型及媒體種類,形成優質課程及多種媒體教學資源系列。
通過嚴格的認證、評價,引入競爭機制和貢獻機制,共同建設技能課程平臺,推進專業、課程、師資的建設和分類指導與管理。立足于培植典型,形成示范,推廣應用。加強技能課校外學習中心和教學實驗基地建設,強化其實踐性和示范性作用。
2、專業化隊伍素質和科研能力提升工程
制定并落實教學、管理、研究、技術隊伍建設規劃和相應的管理辦法。通過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等方式積極引進人才,采用特殊政策聘用優秀人才。提高教師學歷層次,鼓勵教職工在職攻讀研究生學位或進修研究生課程。開展教學和學術交流活動,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鼓勵和支持教師向“雙師型”發展。
優化教師隊伍的職稱及年齡結構,形成合理的學科及專業建設梯隊。逐步建立重實績、重貢獻、向骨干教師和重點崗位傾斜的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建立和完善兼職教師聘用、管理和考核制度,有效管理和使用好兼職教師。充分發揮客座教授和講座教授的學科指導作用。加大培養、培訓力度。實施中青年骨干教師、學科專業建設帶頭人和職業技能類教育教學專家的培養計劃。重視教學、研究、管理、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及崗位培訓。組織教職工參加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業務培訓,實行全員持證上崗制度。制定學科研究規劃,創新科研團隊組織方式,建立開放的學科研究平臺。加強技能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積極開展職業技能類教育學術交流。